中美斥资6500万美元联手打造的动画片《阿童木》于23日在全球同时上映,首周末该片内地票房收获4000万人民币,堪称佳绩;而在北美,影片的票房和口碑都很一般,只以701.7万美元的成绩排在北美票房榜第六名。同一部影片所处的境况不同,是否由于其加入了中国元素而造成文化上的“水土不服”?事实上,《阿童木》在美国的遭遇并非中国元素运用不当,而主要来自于情感缺乏和档期尴尬。
1979年,《阿童木》作为中国引进的第一部海外动画系列片进入国人的视线,承载了一代人的美好童年记忆。此次,阿童木拍成电影,自然吸引了无数中国影迷,很多观众买票时的第一动力便是“怀旧”, 这个在大银幕上飞来飞去的机器小子,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怀念起以前看黑白电视的时光。
而“阿童木”在北美却远没有它在中国和日本的人气,美国自己的漫画英雄数不胜数——蜘蛛侠、钢铁侠、X战警以及变形金刚等,美国观众的感情无暇顾及到阿童木身上。
作为中美合拍的作品,《阿童木》具备好莱坞的外壳和“中国心”,中国元素在影片中随处可见,像阿童木最好的伙伴都是中国小朋友,而最滑稽的那只机器狗——垃圾桶也产自中国,它为了揭露阿童木的身份居然在沙土上刨出“他是机器人”的汉字。而片中还有很多商店的店招牌和标语都是用中文写的。这些元素的设置自然十分讨好中国观众,仿佛实现了与阿童木亲密接触的儿时梦幻;但对美国观众来说,他们对于“中国元素”没有那么敏感,中国风在好莱坞动画中早已经屡见不鲜,就算《阿童木》将中国元素与剧情契合得十分自然,但缺少了感情的维系,阿童木仍然无法得到美国大众特殊的厚爱。
相比之下,《阿童木》在国内的上映时间正是几部国产大片进入尾声而进口大片又乏关注的“空白期”,且影片除了眼花缭乱的打斗戏外还涉及父子之间的亲情、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友情,这类温情片非常适合全家共赏,在国内也属于稀缺类型,自然会受到欢迎。不过,由于影片为了吸引低龄观众,削减了“机器人与人如何相处”的深刻,变成了一个小英雄“失去自我——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励志动画,这点在美国观众看来,是影片缺乏想象力,内容也不够丰富。因此,就算给美版阿童木配音的是弗雷迪·海墨、尼古拉斯·凯奇,也未能让美国观众向《阿童木》投来一丝眷顾。(肖扬)